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56篇
  免费   18602篇
  国内免费   21951篇
测绘学   8174篇
大气科学   15185篇
地球物理   20275篇
地质学   49795篇
海洋学   13496篇
天文学   9229篇
综合类   6551篇
自然地理   18804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1131篇
  2022年   3015篇
  2021年   3502篇
  2020年   3595篇
  2019年   3993篇
  2018年   3369篇
  2017年   3928篇
  2016年   3962篇
  2015年   4326篇
  2014年   5792篇
  2013年   6298篇
  2012年   5956篇
  2011年   6369篇
  2010年   5491篇
  2009年   6840篇
  2008年   6863篇
  2007年   7295篇
  2006年   7146篇
  2005年   6430篇
  2004年   5938篇
  2003年   5221篇
  2002年   4410篇
  2001年   3952篇
  2000年   3771篇
  1999年   3601篇
  1998年   3341篇
  1997年   2510篇
  1996年   2245篇
  1995年   1970篇
  1994年   1861篇
  1993年   1714篇
  1992年   1298篇
  1991年   1072篇
  1990年   758篇
  1989年   573篇
  1988年   461篇
  1987年   252篇
  1986年   151篇
  1985年   163篇
  1984年   98篇
  1983年   93篇
  1982年   96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65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56篇
  1977年   56篇
  1976年   41篇
  1973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广南县老寨湾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重要成矿区带上,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或层间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均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第一段(D1ps1)硅化石英砂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床,断层构造、硅化等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2.
洪东铭  简星  黄鑫  张巍  马金戈 《地学前缘》2020,27(3):191-201
石榴石是沉积物中常见的重矿物,其可来源于多种岩石,而且不同类型母岩中石榴石具有多样的地球化学组成,因此碎屑石榴石的地球化学分析在沉积物源研究中应用广泛。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可以容易地获得单颗粒碎屑石榴石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可借此探讨其母岩类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中酸性火成岩和部分变沉积岩来源的石榴石通常都具有高Fe、Mn的特征,不易于区分。本文系统地收集了不同岩石类型的石榴石微量元素数据,尝试利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差异性对碎屑石榴石物源分析进行补充。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石榴石的稀土元素(REE)组成与钇(Y)元素指标可区分中酸性火成岩和变沉积岩来源的碎屑石榴石;(2)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及所对应的变基性岩石(榴辉岩)中石榴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相近,但部分橄榄岩来源的石榴石在镨/钬(PrN/HoN)值和重稀土总量(ΣHREE含量)上与辉石岩和榴辉岩的有显著差别,这一特点可运用于以基性岩母岩为主的碎屑沉积物源研究中;(3)夕卡岩中的石榴石在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度一致的高Ca特征,而稀土元素组成具有两种典型的分配模式,岩浆型(指示富铁、氧化环境)与热液型(指示富铝、还原环境)。综上所述,石榴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可以有效地运用于沉积物源分析研究中,是其主量元素物源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3.
为了系统研究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过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特征,文章采用流径和逾渗综合方法进行油气运聚模拟分析。该方法基于断裂-砂体输导格架来开展油气运聚模拟,首先通过断层的分级、分期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形成了断层开启性判别标准,进而建立断层输导格架模型;综合使用压实曲线和孔渗关系,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砂体输导格架模型。在断裂-砂体输导格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运聚模拟,模拟结果与现有的油气藏吻合较好,表明流径与逾渗综合法是一种模拟研究区目的层油气运聚过程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模拟结果,明确了主要目的层的潜力区域,对研究区碎屑岩的勘探部署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我国学者对于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研究日益加深。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首要问题就是对于城区大范围积水分析、水安全分析等技术相对薄弱,使得大范围海绵城市的建设流于形式。以宜良县建成区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并对积水点实际调研。借助ArcGIS工具的强大功能对城区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宜良县建成区水安全敏感区分布图,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根据各区域水安全敏感情况制定不同策略,对今后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5.
随着海南省进一步开放发展,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加强,生态保护需求日益增强。利用4期(1990、2000、2009、2015年)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研究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并分析了其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①耕地和林地是海南岛海岸带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②25年间,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整体较高且逐年上升,2000—2009年土地利用强度增速最高,达2.03%;海口市和澄迈县土地利用强度4期均值最大,分别为300.5和286.1。③25年来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57%的海岸带市县实际生态承载压力增长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   
76.
辽宁南部瓦房店金刚石矿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矿产区,现已发现4处金刚石成矿带、120个岩体。其中金伯利岩岩管24个、岩脉89个、可疑岩体7个,累计提交1221万克拉储量,占全国金刚石储量52%。本文主要对该矿床的金刚石母岩—金伯利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发现金伯利岩中MgO、NiO、Cr 2O 3的含量与TiO 2、Al 2O 3、Na 2O、K 2O、CaO、P 2O 5等偏碱性组分呈正相关关系;Ni、Cr、Co含量与金刚石含量呈正相关,而Ti、Zr、Ba元素含量与金刚石含量呈负相关。通过对瓦房店矿区金刚石中石榴石及单斜辉石包裹体、橄榄石- 石榴石矿物对、石榴石微量元素、尖晶石- 橄榄石等多种地质温、压计归纳得出金刚石矿的来源深度为150~210 km,压力5~7 GPa,温度1083~1261℃,在上述温、压条件下,结合岩浆化学组成,估算金伯利岩具有低氧逸度(fO 2=2. 913×1. 01325×10-6Pa)的特点。结合野外勘查工作,总结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构造、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等要素,认为NEE向和NE向断裂控制着金伯利岩体的展布方向和矿体形态。脉状金伯利岩体一般呈NEE 70°~80°方向展布,严格受NEE至近EW向的密集节理或裂隙控制。提出了金刚石母岩—金伯利岩是由源于上地幔岩浆,在一定的封闭条件下,受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多期性的爆发与侵入交替作用所形成,并建立了具有较高氧逸度和较高密度的流变性软流圈,通过渗滤熔体浸蚀岩石圈形成金刚石的理想成因模式,希望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李阳  邹灏  刘行  蒋修未  李蝶 《岩矿测试》2020,39(2):300-310
近年来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应用于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定量分析已成为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最佳手段之一。该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一款基于MATLAB的SILLS软件,该软件主要是对矿物(锆石)、流体包裹体以及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结果进行处理。本文以萤石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为例,阐述了样品制备与流体包裹体的优选方法,对流体包裹体片厚度以及单个流体包裹体的选取要求作了详细描述,对仪器参数设置、内外标样选取和剥蚀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基于SILLS软件采用尖峰消除的方法对待处理数据进行校正,对不同种类型的波峰进行峰宽的选取。在元素比值校正和等效盐度计算过程中,由于被测样品是萤石,Ca元素具有较高的背景值,选择以Na作为流体包裹体的内标元素,以Ca作为寄主矿物的内标元素对寄主矿物浓度进行计算,同时提出以电价平衡代替质量平衡进行等效盐度计算。以上方案提高了LA-ICP-MS分析单个萤石流体包裹体的准确性,有助于解释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78.
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仍存在地幔柱、加厚/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壳熔融等不同认识。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岩浆成因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156Ma)、早白垩世早期(139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Ma)。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且具有富集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等活动陆缘岩浆岩特点,表明辽西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发生与俯冲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6~139Ma)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I型花岗岩类似,同时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22.70~-18.66)和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387~2767M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中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130Ma的花岗质岩石同样具有与I型花岗岩相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其Hf同位素组成突变为亏损(εHf(t)=+3.64~+6.22、tDM1=537~969Ma),其初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组分;形成于125Ma的花岗质岩石为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其他岩石有所不同,具有负的εHf(t)值(-17.30~-11.56)和相对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年龄(tDM2=1917~2278Ma),初始岩浆可能起源于较为古老的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形成于160~139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高钾钙碱性、与埃达克质岩石类似的高Sr/Y、低Y含量特征和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而形成于130~120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A型、碱性、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相对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同时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向洋年轻化的特点,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156~139Ma期间可能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而139~130Ma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开始回撤,130~125Ma进入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持续回撤导致的强烈区域伸展作用阶段。古太平洋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岩石圈地幔并形成幔源岩浆,幔源岩浆不断底侵作用于古老/新生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为花岗质岩石提供岩浆来源。  相似文献   
79.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Coastal boulder fields provide clues to long-term frequency-magnitude patterns of coastal flooding events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astal hazard assessment. Mapping boulders in the field is time and labour-intensive, and work on intertidal reef platforms, as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physically challenging. By addressing coastal scientists who are not specialists in remote sensing, this contribution reports on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digital applications in boulder mapping in Eastern Samar, Philippines, where recent supertyphoons Haiyan and Hagupit induced high waves, coastal flooding and boulder transport. It is demonstrated how satellite imagery of sub-metre resolution (from Pléiades and WorldView-3 imagery) enables efficient analysis of transport vectors and distances of larger boulders, reflecting variation in latitudes of both typhoon tracks and approaching angles of typhoon-generated waves. During the investigated events, boulders with a-axes of up to 8 m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to have been shifted for up to 32 m, mostly along the seaward margin of the boulder field. It is, however, hard to keep track of smaller boulders, and the length of a-axes and b-axes including their orientation is often impossible to map with sufficient accuracy. Orthophotographs and digital surface models creat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nd the ‘Structure from Motion’ technique provide ultra-high-resolution data,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not only improve the results of satellite image analysis, but also those from field mapping and may significantly reduce overall time in the field. Orthophotographs permit unequivocal mapping of a-axes and b-axes including their orientation, while precise values for c-axe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respective digital surface models. Volume of boulders is best inferred from boulder-specific Structure from Motion-based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Battery power, flight speed and altitude determine the limits of the area covered, while patches shielded by the boulders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For some tasks, field mapping remains mandatory and cannot be replaced by currently available remote sensing tools: for example, sampling for rock type, density and age dating, recording of lithological separation of boulders from the underlying geological unit and of geomorphic features on a millimetre to decimetre-scale, or documentat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between the boulders in supratidal settings. In terms of future events, the digital products presented here will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track boulder transport on a centimetre to decimetre-scale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ydrodynamics of extreme-wave events on a fringing reef coast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